校友风采

首页 >> 校友天地 >> 校友风采 >> 正文

《北航校友通讯》(总第十八期)报道: 中国心,中国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温俊峰

发布日期:2014-08-15    作者:     来源:     点击:

《北航校友通讯》(总第十八期)报道:

中国心,中国梦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温俊峰

郑孟宗

时间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歼7Ⅲ、歼8Ⅱ是中国空军的主战机种,在国内外都令人瞩目。但是,鲜有人了解歼7Ⅲ、歼8Ⅱ中的那颗心脏——涡喷13发动机的设计者是谁,更少有人知道这位幕后英雄的事迹。这个踏实做事、低调做人的就是我国航空发动机设计专家、教育家、原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温俊峰。


苦水中泡大,立志用自己的行动报效祖国

温俊峰祖籍山东冠县。因为在老家难以维持生计,父亲和叔父们分别跑到内蒙和东北谋生。1929年4月20日,温俊峰出生在绥远省(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他的童年是在一个小村镇度过的。那时,正逢抗日战争爆发,由于家住在抗日战争前沿,经常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袭击和扫荡,村庄被烧光了,100多名乡亲惨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之下,他和家人生活在逃难和恐慌中。“抗战8年,我们没有过好一个春节”。在一次冬天的逃难中,他戴的皮帽被日伪军子弹打下来,只好光着头跑。“大难不死”的他,从小便立志要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

谈到他童年上学的经历,也是一波三折、苦不堪言。本来,小俊峰家中的生活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偏偏父亲又不幸早逝,家庭破产,多病缠身的母亲带着他们兄妹六人艰难度日,因此他小小年纪只好拿起放牛的皮鞭。后来,他去了五原县城的二姐家,因二姐的公公是父亲早年的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上完小学,毕业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初中。但因无力交纳学费,只读了两个月,便靠老师的帮助转入享受公费的师范学校。毕业后又靠在邮局当力夫的大哥资助,考入国立绥远中学读高中。后来大哥失业了,他交不起伙食费,整整饿了两天肚子,由于老师的帮助才未辍学。

1949年,北京和绥远相继和平解放。温俊峰背着老师赠送的一袋面粉赴京赶考,用面粉换窝头吃,勉强维持了一个多月的生计。他先是考上北洋大学采矿系,半年后又慕名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享受甲等助学金,吃的是最次的丁种伙食,终于完成了学业。回忆起当年的苦难经历,温俊峰说:“是老师帮助我维持学业和生计,是老师的那一袋面粉使我圆了大学梦。”感激与感慨之情既深藏于心,又溢于言表。

学有所成,治学严谨开拓创新

毕业前夕,适逢国家院系调整,由清华大学、北洋大学等8所院校航空系组成为北京航空学院。于是,他又在北航完成了研究生课程,并留校任教。当时北航刚开始基本建设,上课在工棚,吃饭在露天,学校就是一个大工地。除了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之外,他还负责完成了发动机构造研究室的建设工作。

之后,他在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两年,回来后担任发动机强度振动试验室主任,开创了我国发动机薄壳强度课题研究方面的先河。这期间,他还自行设计安装试验设备,研究薄壳理论对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的应用,完成了《三层圆柱壳超出弹性极限之稳定性》、《喷气发动机壳体零件强度计算》和《冲压发动机构造》等论著。

创业艰辛,甘心奉献无怨无悔

1967年秋,“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山区一个航空科研单位筹建处,迎来了一位30多岁、瘦高白净的年轻人——温俊峰,他是该单位第18位报到者。

贵州接待他的人奇怪了:首都著名大学的一介书生,跑到几千里之外、偏僻贫穷的大西南来干什么?就连他的许多亲朋好友,也为他自愿离开繁华之都而扼腕长叹。人们没有想到,温俊峰虽为一介书生,却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与其“文革”中在首都高校无所事事、消磨青春,不如到国家急需的大三线干一番事业。

30年前的贵州大三线是个什么样子呢?经济疲敝,社会混乱,生活困苦;而航空科研生产基地又都在苗岭的深山峡谷,渺无人烟,交通闭塞,条件非常艰苦。温俊峰和三线建设者们,要干的第一件事是“三通一平”,即通电、通路、通水和平整土地,然后就是建桥修路、架高压线、安装机器设备……“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隆隆的开山炮声,打破了古夜郎国山野的千年宁静。

“我当时年轻力壮,干各种体力劳动,我都是个强劳力”, 温俊峰回忆道。建厂初期,为了配合发动机排故改进项目的试制,他每天骑车往返近百里,在设计所与工厂之间来回奔波,并参加工厂劳动——车工、钳工、钣金工等生产中“十八般武艺”,他几乎样样在行。这也为他日后担任航空发动机总设计师,锤炼了丰富生产实践的翅膀,让他在研制航空发动机的新天地里展翅翱翔。

改型涡喷7,让我国战斗机有了中国心

涡喷7原型发动机是我国从1962年开始仿制苏联的一种双转子涡轮喷气发动机,也是继涡喷6发动机之后性能最好的超声速歼击机发动机。但是,由于原型机设计先天不足,外场使用故障很多,导致事故频发,空军部队反应强烈。温俊峰和大家深入部队调查研究,摸清原因,加以改进。温俊峰和黎阳公司广大研制人员对涡喷7改进制订了25项措施,经过9年努力,八大故障均被排除,该发动机的技术质量水平显著提高,超过了苏制样机,保证了稳定成批生产。

1972年10月,发动机厂开始测绘苏制37Φ2C发动机,并试制寿命不小于100小时的涡喷7乙发动机。温俊峰任领导小组副组长,负责整个测绘的技术领导和组织工作。这项工作要求很高、烦琐细致。他带领大家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测绘任务。

涡喷7乙由内地转到黎阳公司生产后,当时由于该机寿命短,加力燃烧室壁温过高,导致飞机后机身温度过高,危及飞行安全,不能投产装备部队使用。时任产品设计科长的温俊峰,负责组织领导并亲自参加涡喷7乙发动机延寿改型设计试验工作。经过集体分析研究和多次技术方案论证,终于使发动机第一次翻修寿命由50小时延长到100小时,加力筒壁温降低80~100℃,解决了“烧”飞机后机身的问题。

令温俊峰和广大研制者更为高兴的是,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装备涡喷7乙发动机的歼击机,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像一支支轰鸣向前的空中利箭,风驰电掣般掠过天安门上空,展示了国威军威。在贵州高原上,黎阳公司的广大职工通过电视屏幕,看到自己亲手研制生产的发动机,在复杂气象条件下,依然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大显身手,成功完成了国庆受阅任务,都感到无比兴奋、无比骄傲。

1982年,温俊峰主持的涡喷7乙发动机延寿技术方案获航空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温俊峰因在歼7飞机的发动机改进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研制涡喷13,为空军新一代主战机种装备强有力的“心脏”

十年动乱使我国航空工业耽误了宝贵时机,新机研制上上停停,机种发展青黄不接,已经生产了13年的歼6飞机依然主宰蓝天,歼7飞机还不能接替。1977年,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速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决定》,“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任务使航空工业战线科研人员精神大振,到1985年做到以新歼击机(歼7、歼8)取代老歼击机(歼6)成为大家的奋斗目标。为满足新机歼7Ⅲ和歼8Ⅱ对动力装置的要求,新一代涡喷13发动机的设计研制如箭在弦上。

涡喷13是以国外一种被称为无喘振的发动机为样机,进行测绘设计和研制的发动机,温俊峰任总设计师。该机在性能、结构、使用可靠性等方面,均较涡喷7系列发动机有显著提高,技术上有较大突破;结构完整性好,压气机改进后,提高了喘振裕度;压气机转子盘和叶片大量采用钛合金,减轻了重量;增加了滑油系统金属末信号器等监控装置,发动机工作的稳定性、可靠性明显提高,首次翻修期由200小时提高到500小时,最大状态推力和加力状态推力分别比涡喷7原型机增加5.1%和14.9%。


涡喷13在高空模拟台试验时出现了“放炮”现象。参加歼7Ⅲ首飞前评审会的有关领导、厂所及试飞团,对“放炮”现象看法不一,顾虑重重。多年在设计研制第一线摸爬滚打的温俊峰内心沉着冷静,在听到“如果首飞发动机出问题温俊峰要坐牢”的议论时,他依然坚信“实事求是,一切通过试验”,“正确的结论是在大量科学试验和科学分析之后,而不是之前”。他和同志们通过高空飞行台和地面试车台,对涡喷13和样机进行了大量的对比试验,发现由于高空模拟台发动机进气口前方两个直角转弯的进气条件,造成样机同样出现“放炮”现象,而飞机在外场飞行中是不可能出现这种由畸变流场引起的压气机漂移性喘振的,即不会“放炮”,从而证明在“特殊”进气条件下引起的“放炮”现象并非涡喷13设计试制质量问题。缜密的科学试验和科学分析,使有关领导、厂所及试飞团一致同意涡喷13装用歼7Ⅲ首飞上天。

1984年4月26日,试飞员驾驶歼7Ⅲ飞机顺利升空。歼7Ⅲ首飞成功后,平时性格沉稳的该型号副总设计师兼涡喷13发动机总设计师温俊峰,以很少见的激动和兴奋,走上前去握住试飞员的手,久久不肯松开。这一天,也许是温俊峰最开心、最幸福的一天。

歼7Ⅲ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歼7系列中全天候歼击机的空白。十多年后的1997年,温俊峰院士指着一张发动机照片激动地说:“这就是歼7Ⅲ飞机的发动机今天我国主战飞机上使用的发动机,还是我们那时设计的,十几年来还没有发生过任何问题。”

1989年6月,在巴黎举行的第38届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国首次在国外展览了歼8Ⅱ飞机,引起了业界人士的极大关注。西方舆论评论:“歼8Ⅱ飞机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歼击机的发展已经脱离了米格系列,进入了自行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个中国歼击机进入“自行发展的新阶段”中,有温俊峰和同事们多年辛勤劳动的智慧和心血。这位十多年前从首都高校来到大西南山区的一介书生,已经成长为贡献颇丰、功绩卓著的中国航空发动机设计专家!

1984年,由于歼7Ⅲ、歼8Ⅱ首飞成功,温俊峰被航空部记一等功;1990年,因主持设计研制涡喷13及其改进型发动机并作出了重大贡献,温俊峰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1997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再次回归讲台,一生似乎与“初建”结下不解之缘

1987年,怀着对教师职业的深情眷恋,带着对自己老师的崇敬,温俊峰又落叶归根,来到正在建设中的烟台大学,参加了领导一个系的组建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实现了在一个优美宜人的环境中教书育人的愿望。在烟大,他曾任经济管理系主任,一直教授《管理学原理》等三门课程,还在社会上教授《领导科学和艺术》等三门课程。与此同时,他还念念不忘自己奋斗多年的航空科研事业,曾任中国航空工业一集团科技委顾问、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教授等。正如温俊峰院士自己所说:“没想到越老越忙了!”

温俊峰院士一生都在奔波忙碌,为了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为了“中国心”的梦想,他倾尽全力却不为名利,无怨无悔,甘于奉献,耄耋之年依然工作在一线,他的“中国梦”为国人所崇敬。

快速链接

版权所有 © 202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高教园南三街9号   电话010-61716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