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至8月3日,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再次组织暑期交流访学团奔赴德国慕尼黑,与慕尼黑工业大学(TUM)联合举办为期两周的航空暑期学校。项目聚焦课程学习、科创实践、航空场馆深度参访及跨文化体验四大板块,吸引了来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冯如书院的20名同学参加。

一、学海扬帆·课堂
在第一周,Oliver 教授以“突破资源边界”为主线,拆解创业全流程:从“梦想团队”组建、天使投资路径,到股权分配与数据驱动增长,配合 ProGlove 等真实案例,把“从 0 到 1”写进了同学们的笔记本。随后,“AI 与未来”课堂将时间轴拉向2050 年,AI 作画、故事生成器让“技术伦理”不再抽象;乐高+纸板快速原型又把“AI 赋能未来交通”落到可触摸的车载防火墙、AI 滑翔机和智能眼镜。

第二周,哈佛经典谈判案例搬进教室。同学们在“融资方 vs 投资方”角色拉锯中,体会锚定效应、折中让步与双赢思维。晚间,女性创业者沙龙把“机械的精密”与“理想的炽热”焊接,让同学们看到科技与人文本同源。

创客空间、奥林匹克公园草坪、宁芬堡宫花园都曾临时“变身”教室。齿轮咬合声、青草味、巴洛克立面的倒影,都成了知识的新维度。
二、风土人情·探索
飞机博物馆(Flugwerft Schleissheim):活塞到涡扇的百年进化,让“空天报国”有了看得见的时间轴。
宁芬堡宫:镜面水渠把巴洛克立面完整复制,400 mm 窄轨蒸汽机车又把历史拉回工业节奏。
宝马世界:概念车与氢内燃机同台,诠释“德国制造”的设计思维。
老绘画陈列馆:梵高《向日葵》与莫奈《睡莲》同框,提醒同学们“公式与色彩同源”。
英国花园 & 冰河公园:城市冲浪与草坪夕阳,让严谨与松弛在同一座城市握手。

三、同学心声
自古老宫殿的精雕细琢,到现代都市的鳞次栉比;从双驾马车的缓辔徐行,至蒸汽机车的声震寰宇。 我经过宁芬堡宫宁静如画的镜面水渠,古典的微笑在巴洛克金框中容光焕发;我走进慕尼黑工大灯火通明的创客空间,流光溢彩的蓝色弧线跳跃在屏幕和机器上。我听见国王湖上的小号回声余音袅袅,一段段历史裹挟在了水波与猿啼之间;我驻足于车水马龙的玛利亚广场,哥特尖塔和旋转木偶仍在向世界讲述着古老过去的童话,而身处当下创造未来的人们却行色匆匆、戴月披星。 在古老与现代之间,在艺术与科技之间,这首历史与未来共谱的交响诗,每一天都在书写着属于日耳曼人的篇章。铭记历史,创造当下,才能拥抱未来。这是我从巴伐利亚的蓝天白云与精密齿轮中,学到的最深刻的一课。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郭宬杰
我是学飞机发动机的,平时打交道最多的是铁块和图纸,总觉得商业世界离我很远。可在慕尼黑的课堂上,老师让我们用乐高搭一个“未来交通”模型,我一开始只想把叶片做大点,结果被组员提醒:“用户不会拆开发动机看,他们只关心省不省油、吵不吵。”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技术再漂亮,也要落到人身上。后来做天使投资模拟,我第一次站在投资人角度,去看自己平时引以为傲的参数,才发现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别人对风险的担忧和对回报的期待。两周下来,我没有学会一夜暴富的魔法,却学会了把耳朵打开,把图纸放低,先听听真实世界的声音。回国那天,我把课堂里发的那张写满涂改的A4纸夹进了专业书,告诉自己:以后画图前,先想想谁会坐在这张图纸上。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栾浩天
来慕尼黑之前,我对“创业”二字的理解还停留在老师课间放的几个短视频里,觉得离我很远。真正坐在TUM的教室里,才发现创业原来像拆发动机:先得把零件一个一个摆在地上,再慢慢装回去。Oliver让我们算现金流,我和同桌对着Excel表来回改数字,改到夜里十一点才平衡;Kriti让我们去街头采访,我硬着头皮跟路人搭话,被拒绝三次后才得到一句有用的回答。那天回宿舍的路上,腿很酸,脑子却异常清醒:原来创业不是一夜间灵光乍现,而是一次次把“不会”变成“会”的笨功夫。我把记满修改痕迹的U盘带回国,想告诉自己:别急,慢慢来,齿轮总会咬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如思兰
证书递到手里的那一刻,15天的行程在纸面上正式收官,但真正的成长才刚刚开始。我们背回国的,不只是一纸印有TUM标志的结业证明,更是一套在跨文化碰撞中打磨出的思考方式:在创客空间里试错迭代出的动手逻辑,在谈判桌上被反驳后重新组织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街头采访中一次次被拒绝后仍继续开口的勇气。它们或许不会立刻转化为图纸上的数据或实验中的变量,但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推动我们做出关键选择的那一点点底气。愿我们带着这份从慕尼黑带回的“隐形装备”,在各自的跑道上,继续造梦、试飞、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