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首页 >> 校友天地 >> 校友风采 >> 正文

《北航校友通讯》(总第十七期)报道:记“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型号总指挥岑拯

发布日期:2014-08-10    作者:     来源:     点击:

《北航校友通讯》(总第十七期)报道:

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

型号总指挥岑拯

戚雪飞

岑拯,中共党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型号总指挥。1964年出生,湖北省浠水县丁司当镇人。1982年毕业于浠水一中,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动机系(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1986年考取本校飞行器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1989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工作。先后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任设计员、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型号总指挥,并先后担任工程组长、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等职务。

岑拯长期从事“长三甲”系列火箭的研制和发射工作,从单机到大系统,先后从事总体内部专业设计、系统设计、总体设计等工作,承担产品设计、试验、测试、工艺、生产以及质量保证把关等繁重工作任务。作为系统负责人,参与了探月工程第一及第二期、北斗一号及二号卫星导航工程、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工程等我国重点航天项目的建设工作。1994年我国首次发射“长三甲”运载火箭至今,岑拯参与了全部共计50余次火箭研制和发射工作;2004年担任“长三甲”运载火箭型号总指挥以来至今,主管火箭发射军用、民用、商业卫星,升空40次,全部取得圆满成功。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成为我国航天卫星发射主力军,获得了集团公司授予的“金牌火箭”称号。

1999年,岑拯参与设计研制的“长三甲”、“长三乙”两型火箭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07年,参与研制发射的嫦娥1号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岑拯个人被全国总工会授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进入高强密度发射阶段,带领团队不断创新,质量保证、研制流程、发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同等水平。从研制发射嫦娥1号开始,岑拯一直担任“绕月探测工程”火箭系统总指挥,为嫦娥1号、嫦娥2号、嫦娥3号的成功发射做出了突出贡献。


命运将他带进航天

也许是命运的选择,原本一个很单纯的想法,却为他日后进入一个光荣与梦想相伴的行业——航天打下了基础。进入大学后他选择的是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他又顺利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读完研究生。成绩优秀、为人踏实的岑拯成为老师的得意门生,当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聘时,老师推荐了他,岑拯就这样迈入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大门。一切是那样的平淡,又是那样的自然,岑拯就这样与航天结缘,与长征三号甲火箭结缘,而这一切只是拉开他人生辉煌的序幕。

在长征三号甲火箭研制酝酿阶段,正在大学就读的岑拯从新闻报道中得知了这一消息。那时的他,虽然不知道自己未来的事业会和这个具有非凡意义的火箭有关,但在听到这个消息时,他依然为中国航天的发展感到骄傲。

岑拯毕业那年正是知识贬值的说法泛滥的时期,那时对这种现象有一个生动的比喻:“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在市场经济大潮的诱惑下,一些技术人员纷纷放弃了清苦的技术研究工作,下海经商,做起商海的弄潮儿。岑拯至今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他在单位面试时,一位领导曾问他:“是否能在这里一直干下去?”生性平和的他,爽快地回答道:“能。”岑拯表示要干就干好。面对商海风潮和高收入的诱惑,岑拯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他对能学以致用,用自己的所学为自己开创一份新天地感到幸福,同时更为能投身到祖国的航天事业的建设中,踏上这片光荣神圣的沃土而备感自豪。也许正是因为这份甘于平淡的质朴本性使然,他才能坚守长征三号甲火箭,度过那艰苦的研制岁月,历经风雨,痴心不改。

以此为乐 以此为荣

长征三号甲火箭是1986年立项的,它是在长征三号火箭基础上的改进型,是一枚三级液体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经过不断改进后,运载能力为2650千克,比前一个型号长征三号火箭翻了近一番。

从1987年起,由于某些原因,长征三号甲火箭的研制工作在其后的3年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1989年来到运载火箭研究院第一总体部的岑拯从事的是长征三号甲火箭的空气动力和热设计工作,就是研究火箭飞行过程中的气动特性。这是一个理论性很强、枯燥艰苦的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

当时长征三号甲火箭研制几乎处于停滞阶段。岑拯虽然也羡慕正在如火如荼地从事其他型号研制的工作人员,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自己所从事的长征三号甲火箭研制工作是个“冷门”。工作虽然没有太大的压力,但岑拯仍然一心扑在研制工作上,认真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在完成自己份内工作后,他还经常帮助需要帮助的同事完成其他的工作。

1994年初,经多年孕育的长征三号甲火箭载着研制人员的希望和梦想,静静地伫立在发射场的发射台上。1月,正是那年冬天最冷的时候,寒风刺骨。虽然长征三号甲火箭已进入发射场,但为了保证产品的优质可靠,后方的试验工作并没有停止,一些设计人员还在继续进行产品可靠性试验,岑拯就是其中的一位。当时,他们正在做发动机试车试验。试验过程中,意外地发现发动机的伺服机构工作不正常,大家心中一惊。历经波折和挫折的长征三号甲火箭终于可以进入发射场,就要向世人展示自己神威的时候,却出现了这样的意外。正在参加试验的每一位研制人员都深知,如果不能快速查明原因,长征三号甲火箭的发射可能就会被推迟。这是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此事引起了上级的重视,时任副主任的谢光亲自来抓这件事。距离发射只有20多天了,时间紧,任务重。一定要查出“症结”,决不能让长征三号甲火箭带着隐患上天。在院领导的组织下,岑拯他们带着这样的信念,集中所有精力去查找发生问题的根源。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问题终于被查找出来了,原来是伺服机构的油管被冻住了。问题的根源找到了,大家就集智攻坚,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为了防备万一,发射场的工作人员对整装待发的长征三号甲火箭采取了防范问题再次发生的措施。

这件事给岑拯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他深切地感受到航天事业无小事,任何一个疏忽都有可能带来更多不必要的工作,甚至引起严重的后果。从此以后,岑拯在面对任何工作时都更加细心,更加谨慎。

经过8年的艰辛攻关,1994年2月8日,长征三号甲火箭首飞获得圆满成功,并在一年内取得了双连冠的佳绩。长征三号甲火箭的研制成功,把中国的火箭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技术先进,运载能力大,为中国在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增添了竞争的能力,也为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研制奠定了基础。

随着长征三号甲火箭研制的成功,长征三号甲火箭研制队伍也迎来了事业的春天。也许正是因为岑拯在平淡的研制工作中,能踏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个话语虽不多,但做事认真的年轻人,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赢得了发展的机遇。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成功后不久,岑拯就从专业组被调到了总体组工作,并担任了总体组组长。

学海无涯乐行舟

40岁出头的岑拯,给人以年轻帅气的印象,这似乎与他的“老总”身份不太相称。性情平和的他,与人交谈时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让你感觉他这个“老总”是那样的平易近人。

在谈起他担任总指挥的这件事时,岑拯谦虚地说,是同事的帮助、鼓励和大家的厚爱,是各级领导给予他的信任和关怀,使得他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个人的综合能力上有机会得到不断地提高,在成长的环境中存在改变的机遇。岑拯把自己成长的功劳都归功给了那些爱护他的领导,关心他的同事。其实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外部的机遇外,关键还是取决于自身要有前进的驱动力。不服输,善于学习,就是岑拯前进的内动力。

岑拯是一个内向的人。当初选择理工类的学校,是因为岑拯认为从事技术研究的工作就是简单地写写算算,单纯地做自己的研究,在自己的空间内完成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不需要与他人有过多的交往,一切都是简单的。但人的潜力是能被外界环境激发的,自认为只喜欢埋头做事不喜欢“管事”的岑拯,尤其是被分配到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总体部后,在总体部“大局、系统、严谨、争先、包容”的文化的浸润下,在老一代航天人的敬业精神感染下,善于学习的岑拯逐渐发现自己所不知的另一面,而这另一面改变了他原定的生活轨道。

总体的职位需要对设计、生产了解较全面的人员,作为工程组组长的岑拯,一次临时被“点兵”召开设计和工艺方面的协调会。以往只是埋头于自己工作的岑拯,关注的只是自己的业务知识,对其他部门的工作,尤其是生产加工方面的工作了解的不多。在协调会上工艺组组长对他对工艺工作了解的不深入当场表示了不满。

这使岑拯意识到了自己知识上的不足。这件事给他的触动很大。岑拯虽生性淡泊,与世无争,但却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从那以后,他以不知为耻、知耻而后勇的精神,虚心向身边的每一位同事学习。

时至今日,已担任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指挥的岑拯对专家的称呼依然保持谨慎。他说:“我还不是专家。人家称呼你为专家,那是恭维的话。你不能欺人,更不能自以为是地自欺。坦诚地说,在技术上还有许多我不懂的地方,还有没吃透的地方。”

当年正是这股不服输、善于学习的劲,让岑拯在技术上不断勇攀高峰,让岑拯决定既然身在其位就要做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而且在自己所从事的技术研究外,开始留心学习其他业务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岑拯的知识视野,也为他多方位发展打下了基础。

岑拯说在他的“求学”过程中,当时担任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指挥的龙乐豪和总设计师贺祖明给了他很多帮助和指导。无论是从专业技术上,还是从管理上,以至为人处事上,他们都是他学习和做人的楷模。到了总体室后,由于工作的需要,岑拯参与协调的工作要多一些,接触两位老总的机会也就更多些,他就利用每一个机会从他们那里“偷学”东西。“偷学”老总们主持会议的风格,对问题的分析判断的方法,处理解决问题的经验。虚心向前辈学习让成长中的岑拯汲取到有益的养分,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勇立潮头担重任

淡泊名利的岑拯,虽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大“管家”——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指挥,但现实中他从组长、室主任、副总师再到总指挥,每迈出坚实的一步,管理潜力也逐渐被挖掘出来,调动起来,为他积蓄了更多的管理能力。

长征三号甲第四枚火箭发射在即时,由于技术状态发生了更改,二级氧化剂在加注时液位不正确,发生了溢出。如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到第二天的发射。情况十分紧急,时任主任设计师的岑拯心想,自己的问题自己最清楚,只能靠自己解决。在当晚查阅设计文件,分析事故出现的原因时,他突然想到长征三号乙火箭最近一次发射时有加注容积和液位的数据,有可借鉴之处,他心中盘算,应该能解决好这个问题。他用长征三号乙火箭1998年最后一次发射时的加注容积和液位作参考,拟算出此次长征三号甲火箭二级氧化剂第二液位以上的补加量。此方案一提出,立刻得到大家的响应。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火箭的二级氧化剂加注问题很快得到了顺利的解决,它也显露了岑拯解决突发事故的能力。

2004年,岑拯出任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指挥,长征三号甲第九枚火箭发射中国第一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这也是长征三号甲火箭首次发射气象卫星。为此,这支队伍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提高火箭的可靠性,采用了一项新技术,即“激光惯性测量组合”技术,该技术增加主从冗余,进一步增强了火箭的可靠性。除此之外还第一次使用100立方米的液氢运输加注车,从而使火箭燃料加注更可靠、更安全。就像面对每一次发射任务一样,所有的队员都全神贯注,认真做好每一部分的工作。然而,意外总是不能避免的。刚刚担起总指挥重任的岑拯在上任后执行的第一次发射任务就面临着一次重大考验。

2004年9月,这枚火箭进入发射场后不久,在单元测试间进行平台测试时,平台突然发生了倒台。这是一次非常重大的事故。伴随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成长的岑拯深知平台倒台将产生的严重后果。平台倒台将使火箭失去判明方向的参照物。在工作中,对作为空间测量基准的平台出现任何问题,都必须认真对待,更何况是倒台这样大的问题。

长征三号甲火箭第九枚发射在即,发生平台倒台事件,宛如一片乌云在天空飘过,得知这件事的每一个人心中都感到了一份压力。岑拯停下了正在进行的协调会,迅速赶往现场。这个意外事故不仅引起火箭发射队的重视,有关领导也十分关注,平台一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迅速有效的排查故障,以快捷的方式解决存在的问题,是岑拯首先考虑的问题。

岑拯明白,确保发射圆满成功是航天人的天职。问题必须查清,必须要确保平台工作一切正常,确保火箭圆满发射成功。但岑拯深知,查找问题需要时间,解决问题需要时间。气象卫星工程五大系统的工作人员都已到了发射场,大家不可能都在那里等你慢慢地去解决问题。必须快速排查出导致故障发生的原因,必须以快速有效的方式解决存在的问题。因解决平台倒台事故而耽误的时间,必须在后续的工作中弥补过来,把影响减到最小。在回忆这段往事时,岑拯感慨地说,作为总指挥遇到问题,有时考虑的不仅仅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更多的是要有全局观、大局观。

排查从源头做起,从设计到操作过程,一项一项进行,不放过任何一个过程,细究每一个可能存在问题的环节。大家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去解决这个问题。全体工作人员以不查出问题誓不罢休的精神,工作在现场。包括在京的平台系统研制人员及各级领导在内,那时已没有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之分了,所有的时间都是用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经过大量的分析,最终查出导致平台倒台的“罪魁祸首”,原来是因地面设备老化而引起电路出现问题,致使该闭合的电路没有闭合,该通的电路没通,引起指令错误,导致平台的倒台。查找到引发问题的根源后,平台倒台的问题很快得以解决。这件事也促进了发射场远控地面设备的研制工作。

如果说,这次平台倒台的意外事件锻炼了岑拯处理突发重大问题的能力并考验了他的全局观的话,那么,“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射高峰,则是在检验岑拯作为总指挥运筹帷幄的能力。

举重若轻将帅风

自1994年2月长征三号甲火箭首飞成功以来,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共进行了53次发射,在二十世纪末的1997年和2000年即使是发射高峰年,平均1年内3次发射。然而进入“十一五”以后,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的年平均发射为6~7次,比1997年和2000年增加了一倍多。“十二五”期间,年均发射量8~10次。发射任务高度密集,历史上绝无仅有,即使在考虑双工位发射的条件下,任务和工作量也是极其艰巨的。

火箭批量生产,这是中国航天发射史上从未有过的。怎样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任务,这期间又将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在冷静地面对形势后,年轻的总指挥岑拯深刻地认识到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在任务面前岑拯他们也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需要了解设计、生产、试验、总装、测试等环节的真实情况。根据集团公司和研究院的领导要求,未雨绸缪。为此,岑拯和他的队友们采取积极主动的进攻策略。发射高峰期要求生产装配的高峰要提前1~2年,部分单机甚至更长,因此,对各承制单位的研制生产能力是个严峻的考验。岑拯和同事们深入到各单位、各系统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对火箭批生产能力、资源配置、设备设施的配置,以及人财物的现状进行摸底,理清了37个影响运载火箭批量生产的大问题,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型号两总又组织召开调研会,全面听取了各单位对所承制产品的研制进展、后续批次任务安排、存在的问题和拟采取的措施。在此基础上,最后形成了40多页的调研报告及《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2006~2010年任务研制短线及对策分析报告》和《长征三号甲系列型号研制进展情况报告》,呈报院决策层,为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完成“十一五”期间的任务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组织基础。“两总”还亲自带队到各研制单位检查生产和落实情况,分别召开了发动机、惯性器件、伺服机构、遥测系统、箭体结构等各系统专题会,协调各方面问题,细化研制生产计划。在经过缜密的组织和协调后,岑拯他们又对“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的各项任务进行了全面策划和部署。

2006年,是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全面迎接繁重发射任务的关键年,第一个发射高峰年。在他们开展的形势任务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表达了他们面临的形势和向压力挑战的决心:“山雨欲来风满楼,站在2006年的窗前,我们已经强烈地感觉到2007年摧城的风雨就要来临,逼人的压力就在面前,而这压力将要由2006年一肩挑起。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在思想上和物质上做好充分的准备,用我们坚定的意志和扎实的工作去迎接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新的辉煌。”

针对2006年以后任务多、难度大、要求高的形势,在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各任务承担单位的大力配合下,型号两总发动了深入思想动员,提高全体人员的思想认识,详细研究部署了今后5年的任务。对各单位、系统完成后续任务提出的主要问题与短线逐一进行了梳理分析,并从厂所、型号和院综合管理部门多个层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岑拯的组织下,他们加强顶层设计,充分挖掘现有的生产能力,加强调度,均衡安排,进行火箭批量生产的质量管理办法研究。针对火箭组批生产的实际情况,他们还制定了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组批生产质量管理办法和验收管理办法。

针对后续任务型号队伍人力资源紧张问题,岑拯他们一方面对关键岗位进行充实,另一方面,加强研制生产人员培训,研究确保质量、提高效率的新方法、新措施。他们还加快可靠性增长研制工作,将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尽快转化到飞行火箭产品技术状态上,使火箭的可靠性有实质性提高。

在谈到面对前所未有的任务,压力是不是也是前所未有的时候,岑拯笑着说,作为总指挥的确感到肩上的担子是沉甸甸的。因为有时,你代表的不是个人。作为总指挥,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内部有时你代表的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研究院内部有时你代表的是型号队伍;当面对用户时,总指挥有时又代表的不仅是整个型号队伍,还要代表院、代表集团公司。身份的不同,要求就不同,承担的责任大小就不一样。但岑拯认为,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发挥民主的力量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他说,长征三号甲火箭研制队伍是一支能打硬仗、作风优良的队伍,在集团公司和院领导的支持下,在老总们的帮助下,他们这支队伍有信心完成“十一五”期间的发射任务。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开展“嫦娥工程”、“北斗导航卫星工程”建设,岑拯和他的队友们将用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完成这些卫星发射任务。这些是中国航天史上举世瞩目的发射,它再次引起世人对中国航天的关注和热情。在谈及此事时,岑拯又露出他那温和的笑容说:“航天事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每一次发射都具有特殊意义。任何一次发射都要求我们必须要全力以赴,以百分之百的努力确保成功。卫星工程建设同样如此。目前,我们的准备工作正按计划进行。”看似平淡的话语,却显示出一个将帅在大战前的平和心态。也正是本人生性平和、淡泊名利而又不肯向困难低头、不甘服输的写照。

快速链接

版权所有 © 202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高教园南三街9号   电话010-61716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