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首页 >> 校友天地 >> 校友风采 >> 正文

《北航校友通讯》(总第十九期)报道:科普战线的常青树

发布日期:2014-11-13    作者:     来源:     点击:

《北航校友通讯》(总第十九期)报道:

科普战线的常青树

——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伽科普奖获得者李象益

李兰枝

世界科普最高奖,中国折桂第一人

卡林伽科普奖是世界科普最高奖,被誉为科普界诺贝尔奖,全世界每年只评选一人。2013年11月2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第六届世界科学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该年度卡林伽科普奖授予北航校友、中国科技馆原馆长、时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名誉理事长的李象益。这是该奖项目设立62年来,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

195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一项旨在普及科学的奖项——卡林伽奖。它由印度工业家帕特奈克创立,并以公元前2 世纪印度皇帝卡林伽的名字命名,用以纪念其反对战争,热心于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品德,同时也代表了这一奖励所推崇的一种精神。卡林加奖主要奖励在普及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奖励范围包括科学家、新闻工作者、教育家和作家等。

在第六届世界科学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为李象益颁发卡琳伽奖时说,“他不仅为中国而且为世界的科普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3年12月20日,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中南海接见李象益时,希望广大科普工作者以他为榜样,把国家、人民的需要作为人生追求,推动科普事业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打好全民科学素质基础。

科普创新开拓者,国内国际任驰骋

1956年,李象益考入北航航空喷气发动机系,1961年7月毕业留校。从事航空喷气发动机研究与教学工作22年。其发动机改型实验研究成果,曾荣获国防工办重大技术改进成果一等奖,航空工业部科技成果二、三等奖等。1981年他赴美国发表学术研究论文,受到?际同行界好评。

李象益教授作为我国多项科普事业的开创者,调离北航后,先后任中国科技馆馆长、中国科协普及工作部部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并担任国际博协执委、国际博协科技馆委员会副主席、中?科协全?委员会委员等职。现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市政府科普工作顾问、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并兼职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等。

上世纪80年代初,李象益调任从事创建中国科技馆工作,主持中?科技馆一期及二期展示工程建设。在主持一期展厅建设中,他首次应用并引进世界科学中心教育理念,开创了我?科技馆以科学中心理念建馆的新模式。作为馆长,在主持二期展示工程中,他以新的综合技术展示分类和科普教育创新理念推动全国科技馆建设,对开创新局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工作部部长期间,他积极推动科普创新,潜心研究创新科普理念及创新方法,并应用于农村、厂矿、城市科普实践。他首次在全?范围内发起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并与美、日、英等?联合开展?际对比研究,为推动科普工作深化与创新发展登上新台阶做了有益探索。

李象益担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法定代表人15年。在担任协会理事长期间,他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推进全?科技博物馆建设,引进企业入会,提高社会支撑能力,推进改革与创新等,为全?科普场馆建设培育了社会支撑和基础力量,该会两次被评为中国科学技术先进协会。

他积极支持地方科技馆建设,担任广东科学中心总顾问,天津、内蒙、河北、安?、宁波、中国军事科技馆、恩格贝沙漠科学馆等多个科技馆的首席顾问或顾问。针对我?科技馆新馆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他潜心研究科技馆创新理念和科普场馆非正规教育创新、数字科技馆建设等,大力倡导和推动科技馆深度教育创新,提出非线性动态交互主题设计模式、重视过程教育、掌握和运用成果转换等创新设计方法。他还为各地新馆的设计与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推动了我国科技馆的理论建设、创新实践和可持续发展。

他深入基层,热心培养科普基层干部,为学校、社区、企业在各地作过百余场科普、科学教育、科技馆创新建设与发展报告,在?内外发表过学术论文数十篇。他重视并尽力把世界科普教育、科普场馆建设发展趋势和经验介绍到国内,善于把国际创新理论应用于科普实坂。十多年?,李象益一直担任北京市政府科普工作顾问,对北京市的科普场馆、科普基地建设、社会征集和人才队伍建设等,积极探索、推进创新。他还任中国科学院京区科协首席科普顾问,努力推动中科院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热情培养年轻人才。

李象益多年来一直活跃于博物馆界的国际大舞台,是亚太地区科技馆联盟(ASPAC)主要创始人、世界科学中心大会8个发起国发起人之一;多次在我国组织博物馆相关?际学术会议,积极推荐我国博物馆界后备力量进入国际组织。2004年10月在韩国首尔召开的第20届国际博协大会上,李象益当选为国际博协执委,成为新中国第一位进入该组织的领导人。他还为争取国际博协第22届大会在中国召开多方奔走、积极工作,为推进我国博物馆界与国际接轨、拓展友好往来,发挥了积极影响和突出作用。

北航任教奠基础,科普生涯谱新篇

当记者采访李象益时,谈到他与北航的渊源及影响时,他说,在北航求学任教27年,对北航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尤其强调,留校任教22年的科研和教学经历,为他30年的科普生涯奠定了基础。

他任教的四研(航空冲压发动机研究室),当时是为研制无人高空高速靶机“北航4号”而创建的。研制“北航4号”冲压发动机的工作,在1958年经过100天大战,取得了辉煌成果并进行了试飞。在庆祝国庆10周年国防部举办的北航型号研制成果内部展览会上,周总理参观了“北航4号”,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多方面的关怀。钱学森同志和北京市委书记刘仁、团中央胡耀邦书记先后来实验室观看试车,参观研制的发动机,赞誉“北航4号”的的研制工作为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做出了重要探索和贡献。

从1958年起,四研在没有资料和技术支持的条件下,坚持自力更生、开拓创新,亲自动手从建立气源系统开始,为进行大量高空高速发动机试验在国内首创了的许多重大设备和基础设施,如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冲压发动机并取得了地面试验的成功,建成了我国第一台自由射流式冲压发动机试验台和第一台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建立了模拟高空的大尺寸加力燃烧室试验台等多项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家空白,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航空冲压发动机人才,几名发动机专业的院士如刘兴洲、刘大响、甘晓华,都与这个研究室和以后发展成为航空热动力研究所的工作有关。

李象益说,在北航任教的22年里,他在四研这个集体中受到了哺育和薰陶。地从?了固体冲压发动机研制、涡喷七发动机加力燃烧室改型设计的试验研究和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的方案论证等科研工作,也亲授了《燃烧学》和研究生课程《模化理论在燃烧室中的应用》等,经历了如何进行科研过程的历练,这些都使他受益终身。他在进行涡喷-7甲2型发动机加力燃烧室改型设计试验研究时,整个科研团队团结奋战、相互支持,这是取得成功的根?保证。那时,研制组常年在高分贝噪音的环境中采集数据,一直坚持了数年之久。试验过程中,皮托管测速仪经常在不稳定气流的冲击下,水银冲出玻璃管,造成了强烈的污染,然而,他们从没有退缩。四研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精神和作风,始终是他以后从事科普工作的精神财富和作风典范。

李象益诚挚地说,在30年的科普生涯中,他之所以一直坚持把推进科普创新和深化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四研勇于开拓、创新创业的精神和作风,成为我对认识?物、对待事物的基?态度和行为支撑。科学研究的求实精神,使我在从事科普工作中成为一个‘解题人’,而不是‘命题者’。我常常研究和回答的,是怎样创新和如何深化的问题,而不是只要求别人去做。”他对待工作和事业的态度和思想方法受到了业界同仁的肯定和认同。他不无感慨地说,正因为有了北航从事科研和教学的经历,我才能走出一条正确推进科普创新与发展的道路。

科普世界无止境,探索耕耘乐无穷

除卡林伽科普奖外,李象益还曾获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三届先进工作者,北京市2002、2010年度科普先进个人,2004年被《科学时报》评为“科普十大公众人物”。在2010年12月纪念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成立30周年大会上被授于“终身荣誉奖”。2012年5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全?科技周“首?科学传播人颁?盛典”上,荣获“科学传播年度人物”奖。2014年1月召开的中?科协全国委员会大会,作出了号召向李象益学习的决定。中国科学报颁布他为“2013年度科技十大新闻人物”。

李象益从事科普工作30年,被新闻界称为“永不退休”的科技馆长。在世界科学大会上接受卡琳伽奖时,李象益的发言充满了激情与深情。他说:“我今年75岁了,似乎还没有75岁的感觉,我依然眷恋着这个事业。前思后想,激励我的,正是科普事业无穷的魅力。继续为科普?业思考与探索,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我衷心地祝愿世界的科普事业迎着时代的曙光,迎接她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我要再次感谢全世界所有支持科普事业的人们,历史将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他这感人的讲话,感动了世界。

至今,他依然在科普战线上,默默地耕耘着……

快速链接

版权所有 © 202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高教园南三街9号   电话010-61716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