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并举,稳步提升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通讯员 赵鑫
“十二五”期间,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在国际交流方面注重实质合作、深化交流内容,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并举,推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进一步巩固了国内一流航空发动机基础研究基地和国际合作窗口地位。具体体现在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3各方面。
在基地建设方面,以国家外专局“航空推进理论与工程创新引智基地”为基础,成立了3个中外联合实验室,申请并获批了3个北京市国际合作基地,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及世界知名航空企业空客公司等发起成立了“中欧绿色航空创新联盟”;在此基础上,以教育部“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实现了法国赛峰(SAFRAN,世界著名发动机公司)、中航工业、北航的“3+X”实质性国际科研合作。
在人才培养方面,以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学术成果及短期访学为开端(共计383人次),着力推进学生交换和长期访学(共计64人次);在此基础上,和3所国际一流大学签署了双学位联合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议,并开始具体实施。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从教师短期出访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始(共计254人次),到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来北航长期任职、建立学院的国际学术评价委员会(含13位国际知名学者),再到学院教师走出去(学院教师中7人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34人次有1年以上交流出国经历),学院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稳步构建国际合作基地,推进科研实质性合作
“十二五”期间,学院牵头的“航空推进理论与工程创新引智基地”(“111引智基地”)以高分通过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的联合评估,并被纳入新一轮引智基地计划,继续获得支持建设。在“111引智基地”的支持下,学院与国际一流科研团队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取得了多项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学院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给出了能够获得“失速后流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与法国里昂中央理工大学合作,在“角区分离机理”研究方向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文14篇,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了法国赛峰集团的密切关注和项目支持;与英国巴斯大学合作,使我国的涡轮盘、腔、轴、封严和叶片内冷通道的流动与换热研究的总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与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合作,光热互补新能源系统和航空可替代燃料的研究已经被列入科技部入库研究项目;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研制出首个实现飞行的微扑翼静电驱动器、联合发表研究论文10篇……。
以“111引智基地”的工作为基础,学院与美国普渡大学联合成立“北航-普渡能源系统联合实验室”及“北航-普渡低排放燃烧联合实验室”,与法国标致雪铁龙汽车集团联合成立了“北航-法国标致雪铁龙开放实验室”;同时获批了3个北京市国际合作基地(“绿色航空科学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先进叶轮机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分布式能源系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4年,学院和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及世界知名航空企业空客公司等发起,成立“中欧绿色航空创新联盟”,该联盟以欧盟地平线2020(Horizon 2020)为支撑,共同推动绿色航空领域的协同创新研究和全球化精英人才的培养,联合制定中欧航空替代能源新标准。
在上述国际合作基地的基础上,学院以教育部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赛峰集团三方签订协议,采用“3”(北航+中航工业+赛峰)+“X”(西工大、南航、清华、北大、中科院、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合作模式,通过中航工业南方公司-赛峰集团斯奈克玛公司民用涡桨发动机合资公司(TurboTech)项目进行火焰筒和动力涡轮部件的研发合作,中航和赛峰支持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从事和该项目的基础研究和相关研发工作,先期启动的3个项目正在开展技术协议讨论。
学院为提升国际学术水平与影响力,主办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包括:喷气推进与动力工程系列国际会议(ISJPPE);适航技术与管理系列国际会议(ISAA);国际航空航天工程教育论坛(IEFAAE);2014年绿色航空国际会议(Green Aviation symposium 2014);2014年清洁能源与环境国际会议(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eaner Energy and Environment)等。学院还创办了Elsevier旗下的英文期刊Propulsion and Power Research,发表以能源、航空宇航推进技术为背景的前沿基础研究成果。
多渠道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在学生短期访学、参加国际会议、交换培养方面,学院积极响应学校“远航计划”、“国际暑期学校计划”,选派学生参与校级学生暑期访学及交换培养项目;同时,每年独立选派上百名学生到麦吉尔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等参加暑期课程学习和交流。“十二五”期间,学院学生短期出国人数累计383人次。
为了深入探讨航空发动机创新型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学院在留学基金委、学校国际交流处的支持下,和多所一流大学签订了双学位联合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议。其中包括:学院与法国民用航空大学(ENAC)、英国克莱菲尔德大学签署双学位培养协议;学院与加拿大著名大学麦吉尔大学建立深度合作关系,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学院提出的《未来科学家计划》建议,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支持,入选的学生将得到全额资助,赴一流大学攻读学位;首批入选者已经出国。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学院积极引进外籍教师进行本科生引智课程的建设。2013年暑期,率先开设了2门引智课程(俄亥俄州立大学Mei Zhuang教授,计算气动声学;俄亥俄州立大学 Jen-Ping Chen副教授,吸气式发动机原理)。2014年暑期,再开设2门引智课程(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Guillermo Rein,燃烧基础;台湾成功大学陆鹏举教授,流体力学)。2015年暑期,引智课程门数达到7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Song Jun教授,固体力学;美国凯斯西储大学Li Bo教授,连续介质力学;英国布鲁内尔大学Ge Yunting教授,制冷技术;台湾成功大学陆鹏举教授,流体力学;德国MTU公司Kurzke教授,发动机设计)。
为了提高学院留学生的培养能力,2011年以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为契机,构建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体现国际化和学科交叉理念、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开设了包括“材料疲劳与断裂”、“流体测试技术”、“燃烧学”等10门全英文专业课。
瞄准重点学术领域,引育国际一流师资
“十二五”期间,学院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持续提升,发布了《未来动力人才行动计划》吸引海内外杰出人才,鼓励教师出国出境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并吸引高层次人才加盟到学院教师队伍。
教师的短期学术交流以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短期课程为主要手段。“十二五”期间,学院共邀请204人次专家来华短期访问;学院教授短期出国访问254人次。教师的长期学术交流以正式任职、科研合作为主。学院聘请国际上能源动力领域包括美国工程院院士Meyer Jacques Benzakein、CFM56总师Jacques Renvier为代表的13位知名学者为学院国际学术评价委员会委员,该委员会的职责定期对学院的学术水平、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工作进行评估,并给出指导性建议,同时推荐高水平学术人才加盟学院,促进学院学术水平提升。学院教师在国外长期担任访问教授的有孙晓峰、陆利蓬、马宏伟、李晓东等7人。
回顾“十二五”,学院积极构建国际交流合作的顶级平台,成立“中欧绿色航空创新联盟”,和赛峰集团实施“3+X”科研实质性合作,与国际一流大学签署双学位联合培养协议,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些都为“十三五”期间产生一流科研合作成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航空发动机高级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