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北京高校优秀学生基层组织创建评选活动落下帷幕,我院沙河校区九公寓一单元101宿舍获得北京高校示范学生基层组织(宿舍)荣誉。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杨璐瑜、孟士雯、张燕、刘嘉艺本科从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毕业后,不约而同地选择在动力学院航空推进系继续深造,从本科到研究生,相遇六年,她们早已成为亲密无间的伙伴。
六年旅程,相知相伴,携手并进,同频共振。下面,让我们走进她们的故事。
筑思想根基,扬信念之帆
思想引领,发挥示范作用。宿舍成员有两名正式党员,均担任党支部书记,累计组织开展支部学习日、组织生活会、支部书记讲党课等支部活动60余次,积极开展支部共建、祭奠先烈、校园清扫等特色活动,督促支部内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加强理论学习,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她们的影响下,宿舍另外两名同学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参与党支部活动,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党性修养,现已从校党校毕业。
薪火相传,培养后备力量。宿舍一人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校管理部部长,协助培养近1200名入党积极分子,为党的后备力量注入新鲜血液;另一人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士嘉书院“党员梦拓”,关注新生思想动态,点对点谈话20余次,引导积极分子树立远大志向,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学海领航,学习氛围浓厚。本科期间她们互相督促,共同进步,成绩优秀,宿舍成员获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社会工作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航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20余项荣誉。怀揣着动力报国的信念,四人均保研推免至学院航空推进系读研深造。研究生期间,四人仍在学习上同频共振,互相答疑解惑,成绩排名均在年级前10%。目前宿舍一名同学已转博,深耕航空发动机结构振动领域;一名同学已签约中国航发商发,投身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领域,助力空天报国的伟大事业。
孜孜不辍,科研钻坚研微。本科期间,宿舍积极参与科技实践,累计参与项目7个,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两项并顺利结题,获“冯如杯”学术科技竞赛二等奖、“冯如杯”学生创业大赛银奖、“冯如杯”学生创业大赛铜奖等多项奖项。研究生期间,宿舍成员参与航天一院、航天三院、上海商飞、中国重燃、国电投等重点单位五项科研项目,两人担任重点项目学生负责人,开展试验40余次。宿舍成员参与载人登月探测系统分离仿真平台、科教创新实验平台混合现实数字发动机等项目研究。
微躯奉热忱,萤辉献暖芒
乐于奉献,投身学生工作。宿舍成员累计担任本科生辅导员、科技实践专项辅导员、北航党校管理部部长、党支部书记、动力学生会宣传部负责人、科技实践部负责人、航小发工作室负责人等20余项职务,累计组织学院各项活动20余项,参与人次600余人次,学生工作认真负责。宿舍一人担任动力学院2020级本科生辅导员,先后分管学院本科宣传、学风建设、安全稳定等学生专项工作,五育并举,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学生半脱产干部奖学金特等奖。
笃行致远,积极参与实践。宿舍累计志愿时长1238小时,加入心起点实践队、返校宣讲实践队等多个实践队,参与1910群众游行活动、北航迎新活动、学院暑期夏令营等志愿活动40个。宿舍成员也积极参与北航高考招生和动力学院大类分流招生工作,线上线下一对一咨询超过400余人次,设计宣传品40余件,改稿100余版,持续跟进学生适应性工作开展,先后保障200+学生平稳过渡生涯初期焦虑阶段。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最好的友情,携手共进,互相牵挂。自大类分流进入学院后,她们一直住在同一寝室,学习相同的专业知识,立下同样的空天理想,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专业继续深造。四年以来,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曾经在沙河主楼一起通宵攻关科技竞赛项目,也曾在宿舍挑灯夜战,一同准备专业课程的考试。在学校度过的每天每夜,都有她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互相分享的碎碎念念与温馨日常。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学习科研、学生工作之余,她们也一同外出游玩,欣赏过春日的玉渊潭,沐浴过夏日的阳光,欣赏过秋日的落叶,同看过冬日的飞雪,也一起登上长城顶端,看天高云淡,群峰叠嶂。携手并肩,她们共同经历了无数欢笑与泪水交织的日子,也一同品味了世间百态的味蕾盛宴。那些夜晚,宿舍里灯火阑珊,围坐一起,手捧零食,沉浸在综艺和电影的奇幻世界中,享受着那份简单却纯粹的快乐。在紧张而刺激的DDL之后,相约火锅店,感受烟火气十足的幸福时刻。面对疾病时,一碗温暖的药汤,虽带着苦涩,却也蕴含着她们之间无言的关怀与支持。六年旅程,相知相伴,她们已成为彼此的家人。
六年情感,文字书写不尽,语言表达不完。毕业将至,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展望,她们即将踏上各自的旅程,心中满溢着不舍与眷恋。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她们都能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奋力前行,在各自的领域里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