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至8月3日,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组织暑期交流访学团赴德国慕尼黑参加北航-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航空暑期学校,围绕课程学习、研讨实践、及当地文化体验等主题开展活动。交流访学团由20名来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冯如书院、沈元学院的学生组成。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同学们在慕尼黑工大第一周的访学交流时刻。
经历了近10小时的飞行,同学们于当地时间7月21日顺利抵达慕尼黑,在慕尼黑工业大学(TUM)接待老师的陪同下,于中午抵达酒店休整,准备迎接为期两周的暑期课程。

第一天——创业启蒙与破冰
7月21日,暑期课程在慕尼黑工业大学正式启动。Oliver教授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系统拆解创业核心要素:从团队构建、资金运作到用户积累与管理体系,强调“梦想团队”需兼具热情与开放性。案例环节,ProGlove企业凭借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客户深度洞察脱颖而出,教授结合自身经验指出,创业初期需实证探索,成长期需数据驱动,并提醒谨慎对待股权分配。课程以哈佛对“创业”的定义作结——"突破资源边界,挖掘可能"。晚间欢迎仪式上,师生围坐畅谈,美食与笑声消弭了文化隔阂,为首日画上温暖句点。

第二天——未来社会的AI畅享
“AI与未来”课程带领我们展开跨时空思辨。从职业生活到社会结构,同学们大胆描绘科技洪流下的城市形态、工作方式与人际关系。通过分析交通领域AI应用的现实“征兆”,小组协作推演未来社会轨迹,并探讨数字鸿沟、伦理风险等潜在挑战。
AI工具成为探索媒介:绘画软件将“生态乌托邦”可视化,故事生成器让伦理困境具象化。课程启示我们:未来非既定宿命,而是当下选择的累积,唯有前瞻性行动方能塑造理想图景。

第三天——交通创新的实践场
聚焦“AI赋能未来交通”,各小组展开跨学科碰撞。第六组用乐高搭建车载防火墙原型,模拟多层防护逻辑;第三组以纸板与乐高设计滑翔飞机,展现AI调控动力构想;第五组开发AI眼镜概念,通过软硬件结合实现路况预警。
从抽象构想到实体模型,北航学子以严谨与创意诠释对交通变革的洞察。慕尼黑工大的课堂成为中外思想对话的舞台,每一件作品都是未来可能的种子。

第四天——科技与人文的双重奏
晨间机器人小车实践课上,齿轮咬合与程序调试的挫折终在电机嗡鸣中化为成就感。

傍晚女性创业分享会则星光熠熠:从无人驾驶的“温柔筋骨”到女性成长计划,再到旅行APP的安全树洞,不同领域的实践者证明科技与人文本同源。这一天在机械的精密与理想的炽热间穿梭,共同揭示创新的真谛——将“不可能”转化为“试试看”的勇气。

第五天——谈判艺术的实战演练
课程聚焦“谈判技巧与策略”,以哈佛商学院经典案例为蓝本,通过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深入剖析双赢谈判的核心要素。教授首先拆解了“利益与立场”的差异,强调谈判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挖掘共同价值的艺术。在模拟商务谈判中,同学们分别扮演企业代表与投资方,从信息收集、策略制定到临场应变,亲身体验如何通过有效沟通打破僵局。

案例演练环节尤为精彩——一方需争取融资,另一方则要控制风险,双方在拉锯中逐渐领悟“锚定效应”“折中让步”等技巧的实战应用。教授总结道:“谈判的本质是创造性解决问题,而非单纯妥协。”课后,同学们仍热烈讨论着策略得失,这场思维碰撞让理论真正落地生根。
同学感想
感想一:机器人小车里的“虎式梦”
正式组装前,我们小组兴致勃勃地谈论起虎式坦克、鼠式坦克,也想赋予小车更灵活的机动能力,但很快被现实浇了盆冷水:零件左右安反、电路板接错线……最终在不断调试 Arduino 指令后,小车终于动了起来。那一刻我明白:严谨态度之于工程实践,就像齿轮之于履带,缺一颗都走不动。傍晚的女性创业者分享会,又把“把想法带进现实”这件事从机械拓展到了人生——无论是小车每一行代码,还是创业每一步尝试,都是用双手把星空拉到眼前。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叶骐瑞
感想二:从 0 到 1 的创业课
Oliver 教授的创新创业课为我打开全新视野。成功创业者需要的不只是激情,更是专业能力、坚韧品格与对原则的坚守。Napcap、ProGlove 等案例让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从创意到企业”的完整链路:如何评估机会、如何做艰难决策、如何在资源边界上跳舞。我开始相信,创业不是天才的独角戏,而是普通人把一次次“试试看”累加成“走到底”。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赵英含
感想三:AI 与未来——把明天拉到当下
在“AI 与未来”课堂上,我们先大胆畅想 2050 年的自己,再用今天的“征兆”去反推路径。有人用 AI 画图描绘“生态乌托邦”,有人让故事生成器把伦理困境写进科幻短片。我第一次意识到:未来不是宿命,而是当下选择的积分;今天多写一行负责任的代码,明天就可能少一次算法偏见。把握当下,才配拥有未来。
——沈元学院 胡恺文
一周浸润,北航学子已在慕尼黑工大的讲堂与街巷间完成从“抵达”到“融入”的蝶变:晨析AI伦理,午绘交通蓝图,夜探创业之锋;跨文化对话与科创火花交相辉映,为拓展全球视野、淬炼前沿思维、激发实践勇气、增进沟通智慧奠定了坚实而深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