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学院各项工作中,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党的建设等各项事业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 ”条主线:扎实开展主题教育
学院第一时间召开党委会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两结合、三学习、三调研、四提升”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理论中心组学习20次,与中国航空学会、物理学院、自动化学院等5家兄弟单位开展联学,实质推动国际交流平台搭建、理工融合机制创新、交叉学科人才引进、加快条保建设等工作。全体支部书记联学备课、全覆盖宣讲,教师以支部系所、学生以支部班团为单位广泛开展学习活动。按照提前对接需求、制定合作备忘录、每月跟踪问效的调研模式,走访调研贵阳所、动研所、西航公司等7家厂所和北理工、哈工程、上交大等6所高校,形成7份调研成果报告,实施21项整改措施并推动全部按期销号,制定学科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的8项新制度新机制,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2” 院协同:着力培养航空发动机人才
深入实施人才培养领航行动计划,我院与航空发动机研究院(以下统称“两院”)3次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联学会,围绕人才培养等工作展开深入研讨。组成联合行业企业调研团,赴动力所、燃机公司、黎明公司、动力公司等及西安交大能动学院、西工大动能学院等兄弟高校开展调研。共同牵头建设教育部两机领域卓越工程师核心课程体系,建设15门核心课程,培养卓工研究生34人。3门课程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6本教材入选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获33项校级以上教学表彰,其中校级教学成果奖6项。改革吴大观班培养模式,形成吴大观英才班、强基班、国际班差异化实验班培养体系,推进本研一体化,着力培养航空动力和能源领域能够解决复杂系统工程问题、探索科学前沿的领军领导人才。
"3" 位一体:打造校企协同新模式
学院谋划构建有组织的科研合作、硕博士联合培养、教师企业挂职“三位一体”校企合作新模式。多次与中国航发动力所研究深度交流洽谈,共同研究推进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青年教师挂职、联合举办学术会议等7项事项。学院与航发集团、黎明公司、黎阳公司、成发公司等四家单位共建校企俱乐部,在校内举办总师讲座、“相约黎阳”“心动成发”等文体活动,到院所开展校友沙龙、体育竞技、参观交流,促进学生从校友成长经历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前景。
“4” 大功能:建成“心动”科教中心
学院做实科教协同,总结三代人传承自强中国心精神、科教协同育人经验,建成首批科教协同创新平台——“心动”科教中心,聚焦专业教学实验、科技创新实践、先进设备共享、科普宣传教育四大功能,占地2400平米,设备600台套,承载12门课程、40项实验,建成17套虚拟/混合现实设备和VR资源编辑器、发动机原理演示、虚拟拆装等6套软件。引进航发国产设计软件,购置并共享使用重大科研仪器设备,建强中心师资队伍。学院梳理构建分层次全链条学生科创训练体系,发起航空发动机大赛,培育孵化重点科创项目,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多学科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5" 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引育优质师资队伍
学院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核心竞争力和内涵发展的关键要素,坚持党管人才,推动以优势学科平台汇聚造就优秀人才,以优秀人才牵引新方向拓展和能力提升。坚持师德师风在招聘引进、晋级晋升、导师遴选、评奖评优、考核评议全环节第一标准。按照学科新方向制定人才引进和培育规划,完成五大系列分系列对入,配强实验系列师资力量。设立人才引育“伯乐奖”,新增院士1位,国家级领军人才4位。优化青年人才成长生态,引导融入科研团队,全员配备独立办公和实验面积,提供共享的重大科研仪器设备。启动青年教师企业挂职计划。
“6” 方面突破:持续推动科研创新
学院深入实施“敢为”行动计划,强化有组织的科研,科研实力稳步提升。牵头获批9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创近三年新高。年度科研到款连续五年保持较高水平。国际交流稳步复苏,教职工及学生因公出国(境)交流近120人次。“一带一路”国际科研合作取得重要进展,与雅典国立理工大学筹划建立院系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氢能联合实验室、举办双边学术论坛。联合主办国际绿色航空发展论坛等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发起国际绿色航空学会(IAGA)。学院主办的英文期刊《Propulsion and Power Research》与中文期刊《航空动力学报》分别位列国外、国内本领域顶级期刊。学院科研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梳理优化了工作体系、制度、流程,为科研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7" 个学科新方向:为传统学科注入新动能
学院坚持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召开学术委员会、青年教师代表座谈会,教师代表大会、党政联席会等,经过反复研讨和全面梳理,系统谋划和凝练7个学科新方向,既巩固传统优势,更突出前沿交叉,为传统学科注入新动能。围绕学科新方向搭平台、引人才、聚团队,成立国内首个电推进系(航空),做实航空电推进和智能控制新方向。聘任一级学科和学科方向带头人,引进环境学科12位教师并交叉融入各方向。
“8” 成以上国防就业:弘扬“自强中国心”精神
学院全过程全方位弘扬“自强中国心”精神,推进大中衔接贯通教育,选拔20位博导,率先启动“启航导师”计划,四川、辽宁高考招生实现进位。组织师生交流会31场510人次,完善“心动”奖学金体系,大类招生第一志愿满足率达143%。核心专业课均纳入课程思政体系,历时三年正式出版院史,原创话剧《自强中国心》首演,“能动大讲堂”举办25场讲座,“航空强国中国心”教育基金首次在全国性空天动力大会上颁奖。学生积极投身强国建设,今年81%的硕士毕业生、85%的博士毕业生到国防系统就业。
"9" 久为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动力学子在2023年奋发有为,获得校内外多项荣誉。博士生张权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航青年五四奖章,刘长奇获中国航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全国10人),倪书之获得北京市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谭正红获北航励志成长成才表率,刘鑫获北航十佳志愿者,张权、杨璐瑜获北航优秀学生半脱产干部奖学金最高奖。获全国“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1项,“黑科技”展示活动星系级(全国第一)1项,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并支持北航获优秀组织奖。获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读懂中国”一等奖1项。“心起点”实践队获“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榜样100”全国优秀大学生社团。SY21045支部获北京高校红色“1+1”优秀奖,200441班获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先锋杯”活力团支部、北航十佳班集体、活力团支部、标兵团支部。SY22043班获北航先进班集体。学院获飞盘联赛两校区总冠军2次,“风云杯”乒乓球赛团体赛总冠军、“航篮杯”沙河校区冠军、羽毛球团体赛沙河校区冠军。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增强硬能力、夯实软实力,坚持战略思维、问题导向、系统观念,深入实施党建“四心”工程,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深度融合。
成果丰硕的2023年,为2024年的崭新启航筑牢基石。
全院师生满怀期许、凝心聚力,让我们怀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为航空发动机事业作出新贡献!
祝每位师生心情愉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2024,我们出发!